尊重这两字,犹如一座大山那样的沉重,要做到真的坦荡的尊重,对大家成年人来讲,并非那样的容易。
生活早已教会了大家区别爱好和对别人的怎么看,即使这样,尊重人和尊重事物都是大家生活中最基础的一堂课。
面对每个人不一样的生活,大家作为爸爸妈妈或者老师,有责任,有义务教孩子掌握尊重,对一张白纸的孩子而言,这是开启他们品德教育的第一章。
华华家来了一个保姆,是个老实的中年妇女,她家历程了很多天灾人祸,三个儿子中有两个有先天成人两性疾病,不能不背井离乡来打工,身上就携带一张家的照片,想家的时候就看看。
父母对保姆非常不错,让她同吃住,然而华华不懂事,常常调皮捣蛋捉弄她,保姆也是逆来顺受。
有一次,华华吃零食把碎渣弄得满地都是。母亲看了非常不开心,教育华华说阿姨才扫过地,他如此是不尊重阿姨的劳动成就。
没想到华华的话令母亲震撼:“你给她钱不就是让她扫地吗?我为何要尊重一个扫地的啊?”
当时保姆就在旁边。母亲是又惊又怒又尴尬,快点给阿姨道歉,还让华华也道歉,没想到华华还死活不愿。
华华不懂事进步到巅峰的时候,在保姆不在时撕了她的照片,在她床上小便,她回来看到了,捧着照片的碎片哭了,而年幼的华华有的悔意,但他感觉自己是主人,一点儿也不想认错,做出一副得意洋洋的神情跑出去玩了。
母亲回来之后,了解了这件事,她生气得想揍华华,但被保姆拦住了。
母亲冷静了下来,孩子却惴惴不安。不过母亲最后并没惩罚孩子,而是把孩子叫来身边,让他亲眼看着母亲手洗了保姆的床单,并把撕成碎片的照片一点点拼起来,拼了大半夜。
孩子最后边看边哭,哭着向母亲认错,母亲也没停下。一宿未睡。
做完这一些事情之后,她给华华讲了不少保姆对他非常不错的细节,问了华华两个问题。
母亲替你承担后果,你难过吗?
每一个人都值得被尊重,你感觉呢?
爸爸妈妈是孩子的榜样
教孩子懂礼貌,是每一个爸爸妈妈都努力去做的,目前的孩子们做得愈加好了,但在保姆、员工、清洗工人这类人面前,你是如何教会孩子的?
你的行为有特意将这些人分开吗?你的言行会给孩子带来不好的影响吗?
爸爸妈妈是孩子的榜样,爸爸妈妈的价值观非常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价值观,当然,孩子同时也被身边的其他亲朋和环境所影响着。
这类态度都会被孩子模仿导致孩子不尊重别人,当爸爸妈妈发现孩子被给予了坏的影响时,应该立即采取行动,杜绝这类影响。
教给孩子索取与付出的关系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为了维系存活,孩子一直处于索取的状况,在他们的意识里觉得:索取是非常理所当然的状况,而没付出的意识。
所以有时父母要孩子帮忙干什么事情时,孩子才会跟大人讨价还价。
事实上,索取与付出是对等的,当双方的平衡被打破时,必然会带来相应的后果。父母再给孩子付出的同时,要借助一些机会从孩子那里索取回报。
譬如:让孩子帮忙做些家务,过生日或者纪念日时让孩子做个小卡片等礼物,给父母捶捶背都行。
这类看上去不起眼的行为,其实是让孩子领会到父母付出的不容易,从而了解感恩和回报。以后到了社会上,孩子也会用同样的方法去与人相处,成为一个了解处世哲学的人。
个人权利
物品所有权包含孩子的玩具,书本,衣物,自己念书的空间等,这类不可以随便被破坏和侵犯。
父母在日常可以通过言传身教引导孩子,譬如:孩子的玩具让他一个人整理和珍藏,进入他的房间之前可以先敲门,拿他的东西之前询问他的建议等等。
这类都是日常的小事,但孩子会在这类小事当中学到具体的办法,并将这种行为转化为自己的意识,融入我们的言行中。
教会孩子区别自我权利与别人权利的界限
人都具备趋利性,一直担忧其他人会损害到我们的权利,而在维护别人的权利方面就看上去漠不关心。
明确自我权利的范围是为了规范我们的言行举止,不至于毫无原则的扩张我们的权利而损害到别人的权利。
区别自我权力与别人权利的最简单方法在于会不会让自己或者别人感到不愉快,假如有,那就要深思下自己,然后做适合的调整。
每一个人的人权都是平等的,没高低贵贱之分。
每一个生活活在社会当中都是社会的一份子,自己想要获得其他人的尊重第一也要尊重其他人,正如中国有句古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父母平常在与人交往时,自己尽可能要做到谦恭有礼,为人处事不咄咄逼人,教孩子掌握换位考虑。
遇见问题多和孩子一块剖析利弊,让孩子在耳濡目染中也成为一个平和有分寸的人,既可以表达自己,又了解体谅别人。
爸爸妈妈要告诉孩子,每一个人都由于付出而值得被尊重,由于劳动而值得被尊重,尊重不因地位身份而轻贱。
给孩子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和价值观,孩子以后面对日常的荣誉和挫折,才能宠辱不惊,从容镇定的面对生活,坚信我们的价值。